我不讲 在2007-11-16 16:11:12 写道(原帖):看来是黄先生自己没有认真看张的文章。
黄先生认真看一看自己在16楼的引文,再麻烦黄先生去看任何张维迎的文章,看看张维迎在什么地方说过“市场是公平的”。
市场制度比专制制度更公平,这是不错的。类似的言论张维迎有很多。但请黄先生注意:这些比较与“市场是公平的”有本质区别。张维迎之所以从来不说“市场....
“张维迎:你以为市场制度比原来古代制度、计划经济的制度更不公平吗?显然不是这样。你看全世界,如果有市场经济造成极端的不公平,那一定是因为有特权扭曲了市场。”
“张维迎:真正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一个多赢的经济,是尊重每个人自由选择的经济。我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制度安排能比市场对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诉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市场更公正。”
以上这些话显然在表达一个意思:市场是公平的,没有“比市场更公正”的制度与事情。难道老兄不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我不讲 在2007-11-16 15:00:02 写道(原帖):资本主义对传统的破坏连黄先生都看出来了,韦伯当然看得出来,这不算什么了不得的“深刻”;资本主义必须和传统兼容,整个五四都没有看出来,今天还有人不清楚,而韦伯知道,这才“异常深刻”。黄先生所说的深刻,和我说的深刻,是没有办法同日而语的。....
与其说是“韦伯的深刻”,不如说是“韦伯的悲哀”。因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对传统的破坏”不可能单纯一两个文人就可以扭转的,老兄是想与韦伯一直扭转现实吗?看来你是很欣赏韦伯的“悲剧风格”的堂吉诃德精神了。
我的“深刻”虽然与老兄的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不想象老兄那样随韦伯左右而“深刻”。
“资本主义必须和传统兼容,整个五四都没有看出来”?!我想老兄为了衬托出自己的“深刻”而说得如此绝对的话。整个五四都没有看出来吗?五四是什么?五四是挣脱“传统”禁锢的一场伟大运动,那个时候的人们还不需要考虑什么“兼容”的问题,否则就会削弱运动的批判精神。不过,康有为等改良派倒是符合韦伯与老兄的“兼容”说,可惜他们都失败了。
1.“价值公理”
所谓价值公理,你是指“价值最高和最终意义:表征人类之生存和发展”这话有点玄,不过按你的解释就是:价值就是对人有用。简单明了多好,何必搞得那么复杂。没有什么新奇,西经的基本观点。
2.“价值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
这句话分两层意思,第一,价值就是效用。第二,价值是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第一层意思重复所谓价值公理,也就是西经的基本看法。第二层意思应该是指价值的大小吧?否则意思就不对了,价值和价值大小是两个概念。效用大价值大,也是西经的基本看法。
3.“价值是人类为获得最大生存而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
这是你自称的价值的本质定义。
你对价值的认识开始变化了,价值不再指效用了,而是指为获得效用而付出的代价了。
价值到底是指对人类有用,还是人类为获得“有用”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只能有一个解释,“有用”和“所付代价”是相同的。也就是,“效用”=“所付代价”(劳动?)。现在好了,西经和马经被你统一了。原来西经和马经是一回事啊,还吵什么吵?
4.你所谓“最大”“最小”只起到表明程度的作用。还有所谓“难”“易”等这些都是主观的、相对的。本来用“稀缺性”“生产率”能够清楚解释的,你用一堆罗圈话来搞复杂,有什么意思。
5.“价值越大越好,也越小越小越好”
用效用和成本能解释清楚的,你为什么硬要用绕口令来说呢。归根到底还是你开始对价值内涵做了混乱的解释,现在只能将“乱”就“乱”了,只是这样作有什么意义呢?
6.关于“创造价值”
所谓“创造价值”只是一个一般用语,并非严谨的经济学术语。我们用到这个词的场合一般是指,产生或增加“有用”。而产生或增加“有用”要付出“代价”,要有耗费,这是必然的。但你又从那里看出这个词是说“我们要将人类劳动的耗费创造得越大越好呢”,注意你用了“越大越好”,获得“有用”要付出“代价”这是规律,“越大越好”是你强加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价值源于且仅源于劳动,西经的“效用价值论”指价值源于主观效用,历来的矛盾和争论均源于此。
你要强行“统一”,硬把“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凑在一起,论证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你的pdf不允许剪贴,写起来有点累,就此打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6 19:05:35编辑过]
1.“价值公理”
所谓价值公理,你是指“价值最高和最终意义:表征人类之生存和发展”这话有点玄,不过按你的解释就是:价值就是对人有用。简单明了多好,何必搞得那么复杂。没有什么新奇,西经的基本观点。
价值并不单单是指有用性,而且指获得这种有用性的难易程度。很多人都未能把握好这两者及其关系。
价值的意义是表征人类生存发展。一个人要生存,首先要有物质来维持其生存,但从经济学来说,这种“有物质”并不单单是指使用价值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获得这种物质。这是价值所包含的两个意义。几乎没有人能够合理地将这两个意义合乎逻辑地考虑到价值意义之中。
比如对于爱滋病人来说,有治疗药品是一回事,但他能否获得这些药品,即他为获得这些药物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又是另一回事。因此如果说价值只是指“治疗药物”这种物质效用,那是相当片面的。人类经济的目的,并不仅仅创造出一些物质财富,而且还要让普通大众能够使用得起这些物质。
我不讲 在2007-11-17 01:06:03 写道(原帖):比如国企改制,有经济学家说,它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是一种狡辩。这些经济学家自称主张市场制度,却没有读过哈耶克关于市场基本原理的论述:市场不相信“长远利益”;所谓“长远利益”,来自以为市场可以设计的狂妄!还是关于国企改制,有法学家说,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条款,所以不好评价。这样的法学家竟然不明白,如果你可以制定一个令“国企改制”合法的法律条款,那么你也就可以制定一个令“没收他人财产”合法的法律条款。法学家应该知道,国企改制是否合法,判断的依据全在有关财产权利转移程序的现存法律之中。说到民主宪政,有经济学家说,多数人的观点不一定就对,所以国企仍然要继续改制。....
国企改制其实并不根据任何理论,而是根据现实情况,即国家不想再承担众多国企的经济责任了,国家已经无力承担它们了。因此,所谓“改制”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并没有根据什么理论而进行的事情。但如果反对改制者一定要国家继续作这样的承担,那就有“强人所难”之嫌。
其实,中国学人最喜欢将产权问题上升为什么“制”,这是非常错误的。产权是可以流转的,一会可以流转至国家手里,另一会又可以流转到私人手里。不需要用什么制将其固定在一个模式之中。
健鸽 在2007-11-14 08:46:24 写道(原帖):非常欣赏你的观点,不讲则已,讲必惊人!你的最后一句:“我观察中国特色,其中最没有必要的中国特色就是“思想路线”了。它除了宣布“我唯一正确”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束缚思想的作用。”确实令人深思!其实,行其实而不言其名才是大智慧。 ....
“我观察中国特色,其中最没有必要的中国特色就是“思想路线”了。它除了宣布“我唯一正确”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束缚思想的作用。”?真是武断之言!任何一个人做事都不是盲目的,何况一个国家?国家之不盲目,来自于其做事有一定依据,这种依据也必定要发展成理论形态,以作用于最有头脑的精英,从而引导国家按既定目标发展。
我不讲“没有任何意义”的观点显得太武断了,太想当然了。一个人、一个国家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就会“束缚思想”吗?这样讲的话,解放思想就等于没有思想了。
国家有权利按它认为正确的路线发展,如果我不讲指责这是国家搞“我唯一正确”,那就非常错误了。如果我不讲去学校上课,也宣讲某些理论,或者宣讲自己的观点,别人是否要说他搞“我唯一正确”呢?
健鸽 在2007-11-14 10:01:20 写道(原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了大发展,这不仅得益于公有制经济运作方式的改革,也得益于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我们认识到了私有制是社会对私人的生产责任的委托制,并认识到了剥削理论和阶级理论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本质特征是所有制结构的科学....
在论及产权问题时,最好抛掉什么“制”,而采用“公有经济”“私有经济”“混合经济”之说法。因为,产权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就象一般商品那样,是随时流转的。而产权也只有在充分流转之下,才会发挥充分作用。不需要用什么“制”来限制产权的流转。
m963mry 在2007-11-16 17:36:21 写道(原帖):如果你认为价值的客观性是一个判断,那么请问:
1 农民养的一头猪,它对人类而言,其价值是什么?
假如没有人类,它是否没有存在意义?
它的自由存在对自然界的生命发展来说是否没有价值?
2 假如你认为必须要与人发生关联才可作出判断,那么请问:
一只狗对吃狗肉的人来说,其价值是什么?
对视狗为朋友或宠物的人来说,其价值是什么?....
农民的猪之所以对农民具有价值,那是因为它可以维持农民的生活。无论人的主观意识怎样,农民作为人,都是需要生活的,因此这种生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猪则是维持这种生活的一个物品,因此它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了人类,猪当然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尽管猪还是那种猪。
狗对于吃狗肉的人与玩狗的人来说,都具有这样的意义:即它维持了人的生活需要,尽管前者更多地体现为物质生活所需,而后者则体现为精神生活所需。
我不讲 在2007-11-19 01:45:54 写道(原帖):"经济学未必是真,也未必必然正确,但却是研究利害得失,现在所知的最好的理论集,或者说一堆理论和体系。"
非常同意这个说法。对经济学的接受,并非是因为它是没有缺陷的“真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好的理论。
虽然你所坚持的经济学未必是“真”,但如果你要坚持某种经济学理论,那么至少在你看来是“真”的,否则,你对它根本没有把握,那你支持它干什么?如果你明知你所坚持的东西是假的,但你还不纠正,那这种态度就很不科学了。
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需要坚持“真”,而在于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坚持‘真’的态度”?也就是科学的态度?
没有“更好”的“处好”,也是真的表现,至少它拥有一部分的真。
我不讲 在2007-11-18 21:24:38 写道(原帖):黄先生支持茅于轼,不过因为茅于轼是“好人”,为穷人着想的好人。有人反对茅于轼为富人说话,是因为茅于轼是“坏人”,是为富人说话的坏人。
黄先生和这些人是一样的。支持好人,反对坏人。
我和你们最大的不同,我支持每个人。
尤其支持“坏人”,比如任志强。好人有你们支持就行了,我专门支持“坏人”。
正因为黄先生将左派当作“坏人”,所以我支持左派;等有一天风水轮流转,黄先生被当成坏人了,我再来支持黄先生。....
你误解了,我与老兄相反,我从来不支持任何“人”,我只对人们所持的某个特定观点进行评论,就事论事是也。那怕同一个人,如果他的观点不妥,我会持批评态度,如果他提出了卓越见解,我也很表赞同。不过有些人我则懒得理会,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肤浅之见,没有什么味道。
我支持茅于轼在这里的观点,因为觉得他的观点有道理:富人是穷人致富的工具。
我曾批驳过任志强的“专为富人建房”的观点,认为这是无知的。因为只有一般人(一般人当然不算是富人)挤入购房风潮,才能将房价托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出任志强“专为富人建房”狂言。假如一般人都终止了购房行为,那么住房价格将会一落千丈,到那个时候,任志强不得不上街向每个人推销他的房子呢?要知道,富人对廉价品并不感兴趣,那怕房子也不例外。
我不讲 在2007-11-18 22:25:27 写道(原帖):回到主题:
“而后发劣势无非就是你跟着别人后面走,可能难以走到别人前面去。”
后发劣势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我和丁先生的分歧估计没有那么大。后发劣势是意思是说,后发国家落后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至于为什么如此就叫后发劣势,我也不知道,但理论界就是这么说的。
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也是“后发优势”的体现。为什么一个国家不能模仿(学习)另外一个国家的体制呢?中国建政后不是一边倒地模仿苏联的体制吗?至少它可以给人有一条路先行着,至于路是否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没有路可以模仿,那就“模着石头过河”吧。
而后发劣势无非就是:路不是你创造出来的,因此可能路对你不太适合,你走着走着可能会陷于死胡同。
本人在此说点反面意见。“市场”是可以“挑”动的。可以人“造”的。除非这种“物资”能像空气一样多。
不过就算是“空气”,也可以有人来操纵“它”。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可以把“空气”变质,不样人使用,他就可以赚大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9 10:27:13编辑过]
静水流深zy 在2007-11-20 18:33:26 写道(原帖):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运动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运行,一个是价值量下降趋势,一个是使用价值量上升趋势.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决定,注重的是劳动-价值这个线索,而且不断延伸,而的确淡化对使用价值的研究.
现实中,资本家或者是商品生产者其目的是赚钱,两个线索都要关注,缺一不可.老黄的研究实在有价值.很想从这里学到更多.....
李老师的洞察力很不错,价值需要包含这两个因素及其关系。而几乎所有价值论都极少能做到这 一点,它们总是坚持一方而忽视或者排斥另一方。但是,恩格斯早就说过,价值是效用与费用的关系。而我国著名的孙冶方也强调价值要以“最小耗费获得最大效用”(即他的价值“红线”说)。因此,这种融合两方面关系的价值论应该并不陌生,也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只是以“代价补偿”的观点挖掘其中的思想吧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