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455 5
2016-01-02

工人只参与创造了剩余价值的实物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论》的核心概念,即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据此建立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新宏观首先建立一套分析体系。

    实物利润:即产出实物比投入实物增加的部分,由企业占有资源、劳动力、创新技术、加强管理等手段完成,属于企业内部行为。对生产要素的贡献,有全要素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即前者认为全部要素对生产成果都有贡献,后者认为只有劳动有贡献。

    货币利润:即货币收入大于货币成本的部分,需要企业广告宣传、加大销售力度、并有赖于市场需求完成,属于企业外部行为。

    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四种组合:

1、只有实物利润

   即企业产品既多又好,但却卖不出去,形成大量的库存积压。

2、只有货币利润

   即企业没有实质性产品,却销售火爆,比如传销和庞氏骗局。

3、既有实物利润,也有货币利润

   属于市场优胜者,少数派,其货币利润来自失败的竞争对手。

4、既无实物利润,也无货币利润

   这样的企业当然应该倒闭。

   商品经济的货币外生性债务性

   商品经济由于分工与交换的扩大,黄金与私人纸币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纸币,社会流通的基础货币都是从央行借贷而来,需要还本付息,货币由内生的转变为外生的,由此央行给整个经济系统创造了基础债务,而商业银行衍生了更为巨大的债务,在宏观上,货币不等于财富,但却可以促进或抑制财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不在于实物利润,而是货币利润,货币债务让经济时而繁荣,时而萧条,是经济周期的根本推动力,而技术进步只是实物利润的推动力。

    投资需求性质的转变

    在自然经济时代,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样,都是最终需求;但是,在商品经济时代,生产目的转变为还本付息,生产实物利润只是为了赚取更多的货币利润,而不再是自己享用,投资需求不再是最终需求,而转变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只有消费需求。

    交换的变化

    在自然经济时代,交换主要发生在消费需求之间,即两者成比例,符合所谓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而商品经济时代,交换的主要矛盾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即投资需求能不能从消费需求中赚到钱。

    两条线——供给线与需求线

经济分析要从两条线入手,一条是供给线、实物线;一条是需求线,货币线。

    两条线的五大区别

1、内容性:前者是实物生产,隶属于企业内部;后者是货币需求,隶属于外部市场。

2、顺序性:需求在前,供给在后。

3、相斥性:有实物,则没有钱;有钱则没有实物。

4、关联性:买卖过程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5、驱动性:需求拉动了供给。

    以封闭的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的,初始投资需求=中间加工级产业的利润与工资储蓄+工人与企业主的消费需求,故工人与企业主的消费需求<初始投资需求,也就是说需求线是递减的,货币利润无法实现,初始投资必然亏损,

    假设资源、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均得到满足,即实物利润得以实现,则供给线是递增的,两者交易,则商品过剩成为必然。

    中间投资需求借贷给国家、企业、消费者,形成债务危机,且该债务不可偿还。

    从价值上讲,这些过剩商品对应的是中间投资需求,而非消费需求,即有钱人没有需求,有需求的人没钱,因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概念,该结论成为储备需求解决方案的出发点。

    在封闭系统内部,个体通过竞争资源、劳动力、技术、创新,即所谓供给侧管理,失败者成为僵尸企业,被末位淘汰,最后只剩一家,无法获取价值补偿,只有倒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与大萧条的景象。

    开放系统即央行可以提供无限的流动性,市场理论上无限大,需求进而无限,但是,央行在带来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债务性,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致使无法借贷,必须周期性地去杠杆,即有相对性。

    因此,无论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剩余价值的实现都是都不可持续的。

    马克思观察到的剩余价值是个体实现的特殊性,但他将其简单化地推广到整体。

    上面的推理证明剩余价值不能实现具有一般性。

    而马克思对货币中性的理念让他的解决方案中直接取消了货币,这导致了经济的重大倒退。

    他的有计划的生产则是来自个体生产的盲目,即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本质还是自然经济时代萨伊的信徒。

    有了上述新宏观的系统理论准备,就可以剖析马克思的经典言论。

    “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产生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186页)

    这里的剩余价值实质是实物利润,完全否定了货币利润。马克思认为货币只是交换媒介,货币中性,隶属于自然经济的重农主义理念。既然不产生价值,流通的价值何在?

    “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 ( 《资本论》第一卷185页)

    这是正确的判断,但是资本家可以可以生产实物利润,却无法生产货币利润,发财致富只能通过挤垮竞争对手。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 《资本论》第一卷174页)

    资本的运动是有限的,因为货币利润的实现不具有可持续性。

    “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 ( 《资本论》第一卷176页)

    资本家在企业内部可以自行生产出实物利润,但货币利润的实现却不是他所能左右的。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资本论》第一卷188页)

    第一句话说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环节能生产实物利润,第二句话是货币利润的实现需要流通环节。第三句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既需要实物利润,又需要货币利润。这是正确的论述。但它却和马克思的工人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论断相矛盾,因为工人不能印钞。

    因此,解决方案应立足于变革央行的货币发行方式与数量,而不是废除私有制、消灭货币与市场,中共十八大确立的市场经济的决定性地位指明了方向,而储备需求正是建立在宏观公有与微观私有之上的创新经济解决方案,它实现了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有机统一,保障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2 03:34:19
工人只参与创造了剩余价值的实物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 08:46:58
1993110 发表于 2016-1-2 03:34
劳动并不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 12:50:05
经济手册 发表于 2016-1-2 08:46
劳动并不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60672-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 22:22:54
求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6-1-11 21:49:31    跟帖回复: 第 32 楼
    亚里士多德拿经济同货殖作对比。他从经济出发。经济作为一种谋生术,只限于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或国家有用的物品。“真正的财富就是由这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因为满足优裕生活所必需的这类财产的量不是无限的。但是还有另一种谋生术,把它叫做货殖是很适当、很贴切的。由于货殖,财富和财产的界限看来就不存在了。商品交易按其性质来说不属于货殖范围,因为在这里,交换只限于他们自己买者和卖者需要的物品。”他又说,因此,商品交易的最初形式也是物物交换,但是随着它的扩大,必然产生货币。随着货币的发明,物物交换必然发展成为商品交易,而后者一反它的最初的宗旨,成了货殖,成了赚钱术。货殖与经济的区别是:“对货殖来说,流通是财富的源泉。货殖似乎是围绕着货币转,因为货币是这种交换的起点和终点。因此,货殖所追求的财富也是无限的。一种技术,只要它的目的不是充当手段,而是充当最终目的,它的要求就是无限的,因为它总想更加接近这个目的;而那种只是追求达到目的的手段的技术,就不是无限的,因为目的本身已给这种技术规定了界限。货殖则和前一种技术一样,它的目的也是没有止境的,它的目的就是绝对的致富。有界限的是经济而不是货殖……前者的目的是与货币本身不同的东西,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由于把这两种难以分清的形式混为一谈,有人就以为,无限地保存和增加货币是经济的最终目的。”(散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贝克尔编,第1篇第8、9章)不愧为古代圣贤。或许应当明确地区分经济学与资本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2 21:50:00
“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工人只能创造实物利润,资本家占有的也是实物利润,货币利润必须通过流通,在市场中抢夺其它资本家的资本。
因此,剩余价值一部分是由工人创造的,即实物利润;另一部分是由其它其资本家创造的,即货币利润。也就是通过竞争让其它资本家不断地亏损倒闭,最后,导致大萧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