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韩良露:「把生意做成文化」的感动
【联合报╱韩良露】2010.09.25 03:45 a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869969.shtml
这一个月中,先后带了来自纽约和香港的媒体朋友逛永康街一带,去了几个可以称之为「把生意做成文化」的地方,深获这些媒体人士的喜爱,不只当场就热烈地拍照、写起计算机笔记来,之后还不断地详问相关的人名店名等等资料,并表示会将报导文章寄回。
为什么这些「把生意做成文化」,而非「把文化做成生意」的店家会如此让人感动?某位香港记者回答我,他说在香港不容易看到这些傻气、坚持理想的生意人。
事后我想着香港记者所说,的确没错,香港不乏懂得台湾近年来所提倡的文创观念的人,所谓的「文化是门好生意」,或「把文化做成生意」,在文明高度发展的城市中,世故、精明会营销的人,自然有本领把冷门、不好卖的文化当成生意推广出去。香港或纽约都是这类文创产业中的翘楚,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也正努力朝向这样的目标。
但文创产业奠基于功利社会,自然也有基本的功利性格,当一切被产值化、规格化、卷标化时,这些精明的操作也许能促进购买,却未必能唤起文化深层的感动。
这一回我接待的外籍媒体人士,都看过台北最近一些大型的、标榜文创产值的活动,他们对于这些活动要卖给他们什么东西很清楚,不管是多精密计算的公关或宣传,都不见得能打动他们的心。这其实也是后信息社会的信息疲惫乃至无效的结果,愈高度倡导的信息反而会被当成垃圾信息剔除,这时反而最普通、最平常、最庶民的生活语言会被听到。
我所安排的导览活动,不过是台北街区的一角,先后看了一些开小店的人如何做生意。信义路上三楼的「秋惠文库」,店名来自老板取爸爸和妈妈的单名的纪念,店内放了几十年收藏的上千件台湾文物文献,有原住民、先民、荷兰、明、清、日治、国民政府来台后各个时代的东西。但这个收藏常民生活记忆的小博物馆其实是个咖啡馆,当香港媒体朋友指着一杯制作细致的鲜奶油咖啡售价多少,台币一百廿元的回答令许多人惊呼,一位香港摄影师忍不住说:「台湾人做生意真傻,在香港没有人会这样做生意的啦!」这种傻,其实是来自把生意做成文化的傻,是想把生活的底蕴和积累分享出去的傻,是不想也不必开连锁咖啡店的傻,是不计算坪效也不计较订价的傻。
还有更傻的位于永康公园巷弄中的「冶堂」,秉持来者是客,先奉上一杯热茶,再回答客人的各种台湾茶文化问题,茶房内也有几十年相关茶收藏可任人浏览,而这一切都是不收费的,也不见店家推销产品,而每一季春茶售完即无,节气未到绝不会见到冬茶上市。这样的小茶房,说是做小生意,但卖的却是文化的良心、操守与风范,看了怎不叫海外来客感动。
还有廿多年来推广自然农法蔬食的「回留」,素朴淡雅的食物、柴窑、插花、书法、人情都在这个做小生意的空间汇集;还有卖了几十年传统乐器的老板,今年忽地开了一家推广古琴的「等闲琴馆」;还有卖手制布袋戏偶与台湾花布成品的「彰艺坊」,卖手工巧克力滋味与生活闲情的小铺……这些无需大策划、不必大投资,不用好大喜功、不是昙花一现的小生意,却展现出台北日常生活与人情的纹理与光辉。
城市形象的营销,不用只想着把文化做成生意,有时,凭着一股傻气与真诚,把「生意做成文化」反而更感动人心。
(作者为南村落总监、生活美食家)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