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111 64
2014-03-15
浪潮之巅
(一本IT人非读不可,而非IT人也应该拜读的作品)

作者:吴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数:680

相关推荐:
      《浪潮之巅》是一本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兴衰变化的书,书中的内容最早由吴军博士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历经多次改写和重构。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对所有身处并热爱高科技行业的人来说,对所有渴望创新、欣赏创新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浪潮之巅》都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品,足以做到“开卷有益”!

内容简介: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崛起,绝非只是空有领导强人即可达成。任何的决策、同期的商业环境,都在都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浪潮之巅》不只是一本历史书,除了讲述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对于华尔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风暴对科技产业的冲击,也多有着墨。此外,这本书也着力讲述很多尚在普及或将要发生的,比如微博和云计算,以及对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产业浪潮的判断和预测。因为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
  诚如作者所言:“人的商业知识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有心地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内容简介:
       吴军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在谷歌,他和Amit Singhal(谷歌院士,世界著名搜索专家)、Matt Cutts(谷歌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03年,他和谷歌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谷歌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包括许多与中文相关的产品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项目,并得到了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年回到谷歌,领导创新项目。目前任谷歌公司的Principal Engineer。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得1995年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论文奖和2000年Eurospeech的论文奖。他还获得和申请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他撰写的《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深受业界的好评。
  吴军博士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他还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以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与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媒体评论:
  • 中国大学计算机、软件和信息专业学生必读。
  ——邹欣/微软研发经理,《编程之美》、《移山之道》作者

  • 讲述信息产业历史或是硅谷传奇的图书,10年来不知看了多少,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像《浪潮之巅》这样让我感觉如此震撼。读到精彩处真是热血沸腾,不忍释卷。如果你想更透彻地了解整个产业,鉴信息技术之兴衰,考互联网之得失,《浪潮之巅》是必读之书。如果你是以为互联网创业者,尤其莫错过这本杰作!
  ——冯大辉/丁香园CTO

  •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产业界往往了解不多。《浪潮之巅》生动有趣地讲述了计算机产业界的许多精彩故事,能够让同学们快速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浪潮之巅》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读书计划。学院为本科生购买配送,推荐阅读,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孙广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 《浪潮之巅》是我在2011年读到的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好书分两种,或讲“道”,或讲“术”。《浪潮之巅》讲的是IT产业的“道”。之前,我对IT产业的了解是碎片化的,如盲人摸象。阅毕本书,我终于将IT产业这头大象的腿、耳朵、尾巴连了起来。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着实令人酣畅淋漓。力荐!
  ——许维/《天下网商》执行主编

  • 每一个IT从业者都应该读《浪潮之巅》。行业浪潮汹涌而来,不改变自己,就要被改变。吴军博士在书中最后一章“下一个Google”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大胆的预测,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
  ——刘振飞/淘宝技术保障副总裁

  • 几年前就在网上看到了《浪潮之巅》,那时还只是作者发布的系列文章,但其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信息通信产业所有最重要的领域和最卓越的企业,而其中所体现出的作者对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历史的深度挖掘、发展规律的深刻观察、发展趋势的深度思考,令人震撼。在我看来,《浪潮之巅》是国内目前的一部有关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史和国际标杆企业的兴衰史,其洞察到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通信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且对中国把握甚至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创新的下一次浪潮尤其借鉴意义。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口,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如此活跃、全球产业变革和格局重塑如此迅捷、国际竞争博弈如此激烈的关键时期,相信每个人都可从《浪潮之巅》中得到启迪。
  ——余晓晖/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员总工程师

电子版资料:

本帖隐藏的内容

《浪潮之巅》PDF版: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35508-1-1.html
《浪潮之巅》(第二版) epub版:https://bbs.pinggu.org/thread-2909027-1-1.html

好书一起看:
分享【经管书评140315】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往期链接】(有奖评论分享仍在进行中)
【经管书评】创意&热情召集令
【有奖活动】★★原创书评征集令★★
《证券分析》 本杰明•格雷厄姆 / 戴维•多德
《投资经典:金融炼金术》 乔治·索罗斯
《漫步华尔街》 伯顿 G.马尔基尔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 / 约翰·罗瑟查尔德

《史蒂夫·乔布斯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风雨哈佛路》 莉丝·默里
《股票作手回忆录》 埃德温·李费佛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J·希勒
《说谎者的扑克牌》 迈克尔·刘易斯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彼得·林奇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 范 K.撒普
《贼巢》 詹姆斯·B·斯图尔特
《泥鸽靶》 弗兰克·帕特诺伊
《1929年大崩盘》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巴菲特传》 罗杰·洛温斯坦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沃伦·巴菲特
《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超级交易员》 范K.撒普
《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
《短线交易大师》 杰克·伯恩斯坦
《短线交易秘诀》 拉里·威廉斯

《短线狙击手》 安杰尔
互联网书单_推荐十本书
《免费》 克里斯·安德森
《平台战略》 陈威如,余卓轩
《创新者的窘境》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 布拉德·斯通

附件列表
浪潮之巅大版.jpg

原图尺寸 39.27 KB

浪潮之巅大版.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15 08:43:55
你的书评是什么?回复在下面吧~~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赢取论坛币:)
分享无界限,奖励无上限!!!!

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与思考...
网友说:
  • 推荐商科同学也读一读《浪潮之巅》:
        在这次近一个月的旅行中,除了参访、学习、吃喝玩乐以外,我也抽空读完了一本书——《浪潮之巅》。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所以想推荐给大家。如果有未竟或者偏颇之处,恕我查访未周。  
  《浪潮之巅》是一本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或者更广义地说,是TMT行业)兴衰变化的书,书中的内容最早由吴军博士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经过几年的积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整理成书。感谢出版社的温海给了我一个机会参加这本书的预读。   
  《浪潮之巅》中的“浪潮”指的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发展浪潮,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周筠老师称这本书是“所有立志进入IT行业的年轻人必读”。而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商科同学一读;再往小了说,这本书值得学习金融的同学一读,因为不论你将来从事卖方抑或买方的工作,不管你是要配置一个资产组合、为一家IT公司承销上市、为一家新创的互联网公司做风投,你都需要了解互联网和IT行业。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囊括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一,互联网及IT行业几十年来主要的player的兴衰,包括AT&T、IBM、思科、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Dell等等。这些公司有的是做电信的,有的是做互联网的,有的是做软件的,有的是做硬件的,有的是卖电脑的;有的是新兴向荣的行业新贵,有的是正值壮年的行业巨头,有的则已是垂垂老矣、日薄西山的夕阳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技术优势各不相同。
  
  二,互联网及IT行业的规律、特征、体系、商业模式,包括一些行业定律以及他们的应用。
  
  三,互联网及IT行业的相关系统,包括VC、IB、大学、研究机构与IT的互动等。
  
  四,互联网及IT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如云计算。
  
  要在一本书中包含这些东西是很不易的,其中任何一点深究都可以写成大部头,更何况要在一本500多页的书中连贯、生动、有逻辑的讲出来。不过,吴军博士并没有在技术或者其它的行业细节上着墨太多,而是着力于给读者呈现整个行业的蓝图与兴衰,着力于将这种兴衰与整个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浪潮”契合起来,以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理念: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在于是否能够把握新的“浪潮”或者成功的转型于浪潮之中,从而站在浪潮之巅。在这其中,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商业模式的选择、团队的执行力、管理者的远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都是重要的因素,而这些点,才是吴军博士在本书重点着墨的地方。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小众或者专业的技术类书籍,相反的,它是一本更适合非专业人士的Guide Book。   
  其实,想要把IT这个高技术行业讲给普通读者听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它要求作者既要对于行业十分了解、有自己的见解,又要能深入浅出的把故事讲出来,讲的生动、有趣。吴军博士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甚至在我刚开始读本书时都惊异于一个语音技术专家如此强的叙事能力。这本书并不枯燥或者艰深,因为作者引用了很多小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以及文学经典等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是很了不起的。我觉得吴军博士是写这样一本书的人选,因为他既是一个的工程师(Google的资深技术人员、腾讯的技术高层),又是一个谙熟商业和金融的人(从事过风投、和投行打过交道),还是一个涉猎广泛的自由写作者(书中不时涉及文学、生物、历史甚至大众娱乐方面的内容)。  
 
  我觉得《浪潮之巅》是学商同学值得一读的书,有好几个原因:   
  一,每一章都是一个案例分析。作者没有花太多笔墨叙述技术,反而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公司的市场、战略、供应链、SWOT等等;但是,又因为作者对于行业和技术是了解的,所以不像很多管理书籍那样隔靴搔痒。
  
  二,这本书非常强调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虽然简单,要想讲清楚却很难,很多创业者都无法说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果你的精力十分有限,但又想去了解一个行业,你最应该弄清楚的就是商业模式,因为它回答了“怎么赚钱”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创业者、管理者、投资者以及金融业者来讲都是最最fundamental的。
  
  三,这本书本身也有几个章节专门介绍了风投、投行与IT业的互动,以及金融危机对于行业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宕开一笔,就金融专业的同学去了解一个行业的重要性讲讲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学金融的同学要试着去寻找一个金融以外的edge,这个edge可以是quant能力、编程能力、谈判能力、pitch或者story-telling能力等等,不过我要说的是对行业的理解。我在实习的时候,mentor们都告诫我要去了解和真正理解一个行业,这种理解不是看看别人写的报告或者行业新闻就可以达成的,而是要真正的像一个业者那样融入。这是一个很困难、但对于数理和计算机能力有限的同学相对容易一些的edge。今天,很多分析师、投资经理、IBDer、咨询业者并不真正了解一个行业背后真正的动因,做出来的报告流于表面;如果要比其他金融业者更出色,你需要真正了解和理解行业。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见,我自己也在探索,也还不知道如何达成。但是,如果你想试着了解IT或者TMT行业的话,这本书会有帮助。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比如描写金融的部分还有可以改正、调整的地方,一些不必要的编辑失误和描写重复也可以避免。但是,瑕不掩瑜,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 读《浪潮之巅》,听潮起潮落:
         次听到《浪潮之巅》这本书,是有一天晚上开例会的时候,我的创业合伙人小彭跟我说起来的。我们是大学同学,并且都酷爱看书,对书的喜好和品味也颇为接近,他知道我喜欢看讲述失败企业的记录型书籍,比如吴晓波的《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而不喜欢成功学或阴谋论的书(后来看《浪潮之巅》的时候发现吴军博士也对某本书颇有微词,甚为高兴),所以,他给我介绍完大致内容以后,我就决定要读一读。      
   在北京飞往重庆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不要对我的阅读速度感到惊讶,其实我还顺便看了半本《光环效应》),做了22条读书笔记,望着窗外的云层,脑子里想到的是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做企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说,吴晓波先生在《大败局》中所讲述的很多传统工业企业的失败案例对于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大多数仅仅是一些不太完整的记忆的话,吴军先生的这本《浪潮之巅》无疑让我有了更强烈的体验感——毕竟,对于1993年开始用一台286电脑写Basic程序,后来又一直把计算机作为专业读到了博士毕业的我来说,书中提到的这些IT企业的变迁似乎和我的成长是共同完成的,并且,我们的变化今天仍然在继续。         
   我相信企业是有基因的,这一点我十分赞同吴军先生的观点:“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的命运。”无论是AT&T的衰退,还是摩托罗拉从叱咤风云到明日黄花,无一例外,都是自然或人为的“基因突变”使然。我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父亲拿着一部摩托罗拉的模拟信号手机(传说中的“大哥大”)回家的时候,我对其价格表示出的惊叹。之后,父亲使用的手机越来越小,号码也从模拟信号下的9XXXXX变成了现在依然在使用的139XXXXXXXX,但手机品牌直到诺基亚把手机天线放到机身内部才得以更换。而就在几个月前,他已经在QQ上和我讨论,到底是换一部iphone,还是买一部android系统的手机。公司的基因变化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成熟的领导者没有勇气去挑战它。就像苹果的基因注定了ios不会完全开放,微软的windows内核永远让人感觉像谜一般,而google和它的android系统则必须一直沿着开源的道路走下去一样,企业的领导人会保持公司的基因,才能“把根留住”。
   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而“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吴军先生很敏锐地阐述了“基因”这个IT企业的中心,和创新和体制这两个“基本点”。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说到,“做IT的人是悲催的,TA每天一睁眼,就和一帮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起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TA所面对的技术、市场、用户等等,都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是全新的。”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比如蒙牛可以把不断开发新口味的酸奶视为创新。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是的,技术不是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居安思危是企业管理者,尤其是成功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养。吴军先生在书中阐述:“从1986年到2001年,太阳公司的营业额从2.1亿美元涨到183亿美元,成长率高达平均每年36%,能连续十五年保持这样高速度发展,只有微软、英特尔和思科曾经做到过。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危机。”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实验室里用的小型机就是太阳公司出的,我们还曾经乐此不疲地研究Unix和Sun Solaris环境下的程序设计思想。当时搜狐在清华东门外的大厦租了几层楼办公,我记得太阳公司好像也在那座楼里,我还曾经去过一次。当时的太阳,不知道是正午的,还是黄昏时分的。高成长背后所带来的高风险,可能会在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产生,而企业管理者决策的一点点失误,可能会在这个时候被无限放大。作为企业管理者,当我们的眼光瞄准收入、利润、成本控制、高速增长的时候,随时关注商业大潮的变化,并做到未雨绸缪,恐怕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吴先生在书中说到的3M公司的成功,即是如此。  
   《浪潮之巅》是一本信息技术行业的传记,吴军先生没有像过去的一些作者一样,用流水账的方式来记录企业发展的历程,也没有像口述历史学家一样以企业家为中心来单一论述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而是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理性地分析了企业发展、生存、进步、失败的原因,有的时候,这本书更像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在描述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吴先生没有在书中夹杂过多的个人评论,但是用翔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并且,在看似独立的章节背后,吴先生阐述了IT行业发展的完整生态链,包括投资、教育、产业的相互交融,以及对未来行业发展的评述,这一点让人非常欣赏。美中不足的一点个人感受是,有一些章节的安排略显散乱,比如11章和13-16章的内容,尤其是11和15章,有很多内在关联可以写得更清楚一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推荐的行业传记,读过之后,有一种“坐听潮起潮落,静看花谢花开”的感觉,同时,受益良多。


  • 来到大学做什么 出了大学做什么样的人:
        根据作者的描述,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是青年冒险家的乐园。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代码或得天使投资人的资助,然后再一步步走向亿万土豪的成功之境。老师之前说,国外和我们类似的实验室设备远不如我们,貌似我们的设备很牛逼,其实现实是这样的,想我们所这种夕阳产业,早在国外高校给淘汰了,钱都投在IT,生物等高科技领域了,而且,液压相关的研究很多都放到公司里面去做了,别说国外的实验室的设备不好,可能以后就没有类似的实验室了!所以不是说咱们多么有钱,而是说人家好多钱都拿去给青年人创业了。
  中国在先进技术方面始终和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在科技上曾经领先西方上千年的东方人,深深感觉到这不科学啊,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啊。虽然有历史问题,但是我觉的的问题还在于,资本很垄断。虽然IT在中国也很火,但是,我浙好多GPA很高的同学还是选择了电气专业,很多人的目标无非是国家电网的舒适的工作和高额的薪资待遇,追根溯源,为什么国家电网工作很轻松(轻松到整天喝茶看报都可以)但是工资却依旧很高??原因就是丫是垄断啊!国家电网虽然分了好几个小的区域电网,但是,无非是坐地分赃,守好自己的地盘就好。发电厂卖电并未获得很大的好处,反倒是国家电网这个中间商从中渔利。这样做下去,就形成今天他们靠垄断地位获得利益而不是靠技术进步。中国很多国企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造成只要一开放市场,一部分国企就很快倒闭的情况。
  书中,关于美国的反垄断法,作者提到不少。及时是微软这样的私有企业,即使他们不是靠政策而是靠技术上的优势也不能垄断。现阶段,在中国只要能做到不要靠政策准入来保护垄断国企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张维迎说中移动是垄断,而微信不是垄断,即使后者市场占有率比中移动大很多,原因就在于,一般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根本没有准入权限,而你如果有比微信更好的聊天软件,你就可以去打败他。说到底还是开放市场的问题,美国人的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也没见人家国家乱啊?咱们就不能多开放点?何况,有多家公司竞争虽然对某一方短时间内来说是会影响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中国市场饱和了你只要技术牛逼,你可以去国际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呀。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竞争,中国想成为强国,有航母还不行,还得看中国企业。
  回到风投的问题上,我在大二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电梯演讲比赛,遇到了这个活动的创始人,Steve Bell,他之前貌似是在投行工作的,赚钱后来中国做天使投资人,他觉得中国的大学生中不乏的创业者,于是他在各个大学举办电梯演讲比赛,期望能找到有前途的投资项目,不知道现在他的投资有木有投出去,但是,最近浏览他的人人主页,他热情依旧的奔走在中国的高校。说实话,IT行业的发展的浪潮之巅在硅谷,中国学IT的学生创业的实在很少,我只听说过大计院有人去拿月薪2w+的大摩的,但是没听说有人去创业的,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教育,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而且中国人也不愿意做没有胜算的事情,所以创业神马的,太冒险了吧,还是去阿里巴巴工作吧,以后有机会再说。
  但是,风投以后会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风投虽然有风险,但它的收益率比股票和存款高很多,技术好的,两年翻个几十倍的也有。温州商人手里有很多钱,他们往往会把钱投在房地产,煤矿,黄花梨木,玉石等五花八门的项目上,为什么不投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比如互联网设备,IT,生物?因为这些土豪对这些不了解,自然不放心的投资啊。小米刚开始是雷军投资的,为啥他会投资?因为他一起一直做互联网,是金山的,他投资了凡客等互联网公司,所以小米是他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绝非偶然。风投是技术含量的一种金融项目,没有专业技术是做不来的。 所以,现阶段中国风投不是很大。资本市场是会把钱都汇集到最有发展前景的最实用的新技术上的,温州老板如果不赶快重新定位投资方向,再加上国家对煤矿土地资源的控制越来越紧,以后日子就不好过了。
  不过说到底,关键还在我们青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主席台旁边有一行打字,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竺老校长百年前这句话真的是振聋发聩,甲午战败后,国运一直不好,而现今社会风气也令人堪忧,我觉的这八个字可以作为我辈毕生之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5 09:24:04
身处浪潮,却远未触颠
我是去年看的《浪潮之巅》,这本书算得上是IT行业的百年变迁史,既有商业角度的剖析也不乏技术层面的讲解,还算比较通俗易懂。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小众时代,价值观的匹配、气味相投的一个个不同的小圈子才是未来的趋势,而巨头只会在某几个关键领域出现。总之,弱水三千,虽然你只是我的一瓢,还是感谢吴军先生的这本书!!!引用下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别忘了论坛币哦,亲大大) QQ图片20140315093717.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5 10:57:58
好书,一直想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5 19:47:55
thanks  a  lo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5 20:05:4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