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藏经阁
14891 76
2014-03-16

Hatching Twitter (孵化Twitter)
(从蛮荒到IPO的狂野旅程)

作者:Nick Bilton (尼克·比尔顿)

英文版出版社:Sceptre
中文版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英文版页数:304
中文版页数:234

相关推荐:
  • 国内首部源自真实采访的Twitter成长史!
  • 是一部被Twitter公司拒绝正式授权的作品,这是一个关于金钱,权力,友谊,背叛的真实故事。
  • 《纽约时报》的科技和商业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亲自执笔,源自与twitter四位创始人和高管几百小时采访、一千多份内部文件的真实记录。

内容简介:
        一个野心勃勃的农场小男孩,一个满身纹身的“无名氏“,一个爱开玩笑的外交家,一位害羞而又充满活力的极客,这四位各有特色的创始人如何从兢兢业业、每日劳作的工程师,成为了登上杂志封面、奥普拉秀和每日秀的富裕名人?而在Twitter日益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又是如何为了金钱、影响力、名气和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争斗不休,最终却失去了对Twitter的掌控,CEO的位置被一位50岁的前喜剧演员取而代之?
  《纽约时报》的科技和商业记者尼克·比尔顿,在Twitter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时,将读者带到了这个公司的大幕之后。在《孵化Twitter》中,他用的写作手法和全身心投入的调查方式,对Twitter和Odeo公司现有和前任的员工、政府官员、Twitter高管们的朋友们、其他重要人士和竞争公司同行们进行了几百个小时采访。虽然Twitter公司拒绝正式授权写作此书,但Twitter的现任和前任董事会成员及公司所有四位创始人集体同意接受超过65个小时的采访。尼克·比尔顿同时还研读了成千上万的微博,照片和视频,包括之前采访的的一千多份文件(员工电子邮件、会议室演示、投资文档、合同、员工日历、合伙文件、政府级别交流、即时通讯通信、报纸文章、博客帖子、高度机密的Twitter法律告示、以及内部电子邮件)。
  成百上千的信息来源、采访、文件和内部邮件,使得尼克·比尔顿勾画出一个如电影般精彩的真实故事——关于四个朋友如何意外地改变世界,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汲取的教训,关于金钱,权力,友谊,背叛的那些事。

作者简介:
       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纽约时报》旗下科技博客 Bits Blog的主笔博主,专注于苹果、facebook 、Twitter和硅谷的专题报道和研究,在枪支管制、隐私、投票、线上言论自由以及数码潮流文化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曾任《纽约时报》研究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探索在未来2-10年内将会普及的新潮科技。
  纽约最著名的创客空间NYC Resistor 的创始人之一。NYC Resistor坐落于布鲁克林,为大家提供硬件与编程课程,助力创意性的开源硬件和机器人技术项目。
  纽约大学兼职教授。开设 “ 1,2,10 ”课程,亦称“记者之触觉”。
  曾在电影行业工作,担任过广告及品牌公司的创意总监。
  比尔顿为《纽约时报》拟写的的专栏及文章还曾引起过司法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在2011后半年,比尔顿开始质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起飞和降落时禁止使用Kindle和Ipad神秘规则。他的报道推动了航管局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来重新审视这些规定。
  尽管他自己并没有对此事感到特别骄傲,但他设计了全世界款布兰妮娃娃。

媒体评论:
  • “Fast-paced and perceptive.”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Exhaustively researched...extensively detailed...unexpectedly addictiv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Backstabbing, power struggles and profanity laid bare"– "It is breathless storytelling"
     --The New York Times

  • "A compelling read, more like espionage than a corporate history."
     --Fortune Magazine

  • “With a cinematic approach befitting its eclectic cast of characters, the perceptive read…is rife with Byzantine-like intrigue, character clashes and broken dreams.”
     --USA Today


好书一起看:
分享【经管书评140316】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往期链接】(有奖评论分享仍在进行中)
【经管书评】创意&热情召集令
【有奖活动】★★原创书评征集令★★
《证券分析》 本杰明•格雷厄姆 / 戴维•多德
《投资经典:金融炼金术》 乔治·索罗斯
《漫步华尔街》 伯顿 G.马尔基尔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 / 约翰·罗瑟查尔德

《史蒂夫·乔布斯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风雨哈佛路》 莉丝·默里
《股票作手回忆录》 埃德温·李费佛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J·希勒
《说谎者的扑克牌》 迈克尔·刘易斯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彼得·林奇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 范 K.撒普
《贼巢》 詹姆斯·B·斯图尔特
《泥鸽靶》 弗兰克·帕特诺伊
《1929年大崩盘》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巴菲特传》 罗杰·洛温斯坦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沃伦·巴菲特
《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超级交易员》 范K.撒普
《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
《短线交易大师》 杰克·伯恩斯坦
《短线交易秘诀》 拉里·威廉斯

《短线狙击手》 安杰尔
互联网书单_推荐十本书
《免费》 克里斯·安德森
《平台战略》 陈威如,余卓轩
《创新者的窘境》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 布拉德·斯通
《浪潮之巅》 吴军
附件列表
孵化twitter大图.jpg

原图尺寸 50.29 KB

孵化twitter大图.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16 09:27:13
你的书评是什么?回复在下面吧~~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赢取论坛币:)
分享无界限,奖励无上限!!!!

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与思考...
网友说:
  • Twitter不是孤独的解药:
        "但是在当他感到真正孤独的这些时刻——当大海、汽笛、岩石不再向他发出召唤时,他走进房间,关上身后的玻璃门,将手伸进裤袋,拿出他的智能手机。他的手指在手机玻璃屏幕上滑了几下,然后将手指放在蓝色小鸟的图标那儿。是的,他只能在Twitter上与人交流。"  
   这一幕是否让你感觉似曾相识?  
   在电影《社交网络》的结尾,了结了与昔日好友爱德华的恩怨情仇,孤身一人坐在谈判室的Zuckerberg一遍遍地刷新着前女友的Facebook页面,窗外的喧嚣繁华映衬着他的一脸落寞。   
   或许并不是偶然,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成功的社交网络上演的都是关于孤独、朋友和背叛的故事。如果说Facebook是一个挤不进哈佛上流俱乐部的极客对于势利社交圈的反戈一击,Twitter就是一群孤独的"刺猬"为了"取暖"聚在一起,最终又反目成仇,形同陌路的故事。   
   它更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表面上人们的距离只在一触之间,但心与心之间的墙却不曾变矮半分。   
   Evan,这个建立Blogger只是为了在"堆积如山的比萨盒和空瓶子的怀抱中进入梦乡"前,与互联网上的朋友说晚安的乡下小子;Noah,这个婚姻破裂,孤独苦闷,只能建立私人电台搜寻同一频率的知音的创业青年;Jack,这个生来语言障碍,满脑子古怪想法,鼻环文身烙印在身的Hacker——这群在世界边缘游荡的人偶然走到了一起。因为Twitter他们暂时告别了孤军奋战的状态,而Twitter也成了化解从小到大如影随行的"孤独症"的解药。  
   Jack贡献了最初"共享状态"的想法和网站原型;Evan则用Blogger的成功经验为Twitter的连续性提供建议,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Noah开创的播客公司Odeo成为孵化Twitter的温床。他们曾经品尝过短暂的"亲如一家"的滋味,但是很快,他们身上的棱角开始摩擦碰撞,他们改变世界的野心开始彼此冲突,一场争夺Twitter抚养权的大战开始上演。  
   用情最深,最希望用Twitter排遣孤独的Noah个被从Twitter的甲板上踢了下去——被他的朋友,曾经彻夜在走廊上一块喝啤酒的Evan;一起合力赶走Noah,一起见证Twitter拿到个"年度应用大奖",一起从千米高空跳下的Evan、Jack对Twitter理念的分歧最终酿成反目成仇的悲剧,Jack被从CEO的位置上赶下来;Jack并没有像Noah一样默默走开,自吞苦果,而是处心积虑地策划了一场"王者归来",最终撺掇董事会罢免Evan,报了一箭之仇。   
   4年之内,3任CEO,Twitter就像一辆方向盘被人争来夺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一路狂奔的汽车。排队送钱的投资人挤满了门口,门内权力争夺的硝烟却一刻也没有平息。很多人诧异这辆近乎"失控"的汽车何以没有出轨,反而成了web 2.0时代的冉冉新星。   
   因为他们都真心爱着这个一手养大的孩子,他们不是为了权力不惜鱼死网破的政客,而是不断为Twitter出谋献策的产品经理。成立之初的两位数小团队一直维持了多年,蓝色小鸟早期血液里的黑客精神始终如一。   
   更重要的是,正是他们关于"Twitter是什么"的长期争执反而使Twitter保持了简洁、高效、无限可能,不仅没有像微博这样叠床架屋地做加法,反而时不时地做着减法(@和#都是Twitter狂热分子的发明),这只身姿轻盈的蓝色小鸟得以飞遍世界,2亿多人的"叽叽喳喳"也成为了地球的脉搏。   
   Jack掌管Twitter时,用户首页的状态框中问的是"你在做什么?",Evan上台之后改成了"发生了什么?"Jack一直认为Twitter是一个随时定位器,人们用它来告诉别人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地方。Evan,作为一个害羞并且一直被自己建立Blogger的经历所影响的人,则认为Twitter应该是一个分享有关别人在哪里以及他们在做什么的地方。正是这两种世界观的平衡,或者说斗争,成就了Twitter。它没有限制人们的使用方式,反而使它既能成为引发"阿拉伯之春"的催化剂,也能成为娱乐明星的个人秀场。   
   这也造就了Twitter与Facebook不同之处。Zuckerber早在成立之初就将"构建社交关系图谱"的梦想倾注在了Facebook之上,10年以来像一支箭一样不偏不倚地直抵目标。Zuckerberg曾经两次试图将Twitter收入囊中,但是Evan坚守着创立Twitter时的初衷——给予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平等发言权,抵御了金钱的诱惑。他很清楚Twitter和Facebook的不同之处:Twitter的时间轴占据了网站90%的通信量,而个人主页只占10%,Facebook正好相反。   
   在Twitter成立之初的三年时间里,公司的收入一直是零,盈利模式问题也成了每一任CEO屁股底下的活火山,使管理层走马灯一样频繁轮换。直到2009年底,Twitter才开始有了笔收入(Twitter和谷歌、Bing达成了一项协议:每天Twitter上发送的近4000万条推文可分别在这两个搜索网站上被检索。作为回报,谷歌和微软分别支付给Twitter 1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而帮助Twitter达成这笔交易的正是后来的CEO Dick,而不是创始人中的任何一个,他后来为Twitter设计了广告盈利模式。(与之类似,Zuckerberg请来了Sandberg作为Facebook赚钱的女管家,而他则专心负责让Facebook变得更"cool")。  
   Twitter改变了世界,却终究也未能帮助Evan、Noah、Jack驱走孤独。Evan不再登录Twitter,而是把时间用在了为家人做华夫饼干,和儿子一起读睡前故事上;在Twitter的阴影下挣扎了很久的Noah最终释怀,在女儿的笑脸中将孤独抛之脑后,这种感情联系是Twitter永远无法提供的;Jack则在模仿乔布斯的路上越走越远,在闪光灯的中心、坐在数十亿美元钞票上倾听孤独噬骨的声音。


  • 你为了理想奋斗,还是在为了钱奋斗:
        由于这本书上架推荐是网络公司/企业管理的关系,起初我并没有想到这是一本小说。本以为是一本类似于《影响力》、《秘密》、《零极限》、或是《觉醒课程》一类的“接近专业”的书籍。然而一翻开,就发现实在是惊喜连连。  
   刚刚看一个开头,我立刻想到了马云。直到翻完全书最后一页,我发现:每一个站在IT业塔尖的人,都有着惊人相似的过程。又或许是我对马云的理解还不准确,也许他辞职阿里巴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不得而知,不过在我看来,马云大侠走了以后依旧风生水起,从这一点上,埃文•威廉姆斯恐怕还需要学习。
  这本书的故事架构比较平常可见,弥足珍贵的是真实二字。非虚构总会带给人一些可触及的经验借鉴,似乎比从虚构题材借鉴更靠谱一些。   
   与阿里巴巴创业期间相同的是。这位主人公最初的办公地点也是在自己的家中,区区几十平米内乱七八糟的披萨饼空盒子,啤酒罐子琳琅满目。说实话,这样的起点,应该是每个“屌丝”前进的动力。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几步,想必也足以为当下社会创业者们一个启发。
  有一些人的影响力似乎是天生的,是性格中就附带的,这真是一种幸运。Blogg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之所以在向谷歌出售了产品,得到一笔可观的资金后支持了Twitter的成长,其中的人格魅力(马云亦是如此),也就是影响力,是首先值得学习的。我们见到了很多创业容易守业难的案例,本该是值得学习的一件事,却被一些彻头彻尾的屌丝给理解错了。   
   错就错在创业容易这四个字上。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小伙子大学毕业了,死乞白赖非要创业。开了一个汽车配件店,人脉资源一点没有,项目经验一点没有,资金都从家里要,后来家里负担不起了,逼着父亲把房子抵押了去进货。听着就令人发指,爹妈养了你那么多年,都快退休了还要为你的任性埋单,什么事啊。每一个走向成功的人,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这哥们干了好几年都没干出名堂,首先我觉得他思路上就有问题。马云当年创业的时候很明确的告诉他的员工:现在,我们要重新创办一家公司。做什么我也没想好。你们都可以掏钱入股,但是有一点,不能跟家里要,不能跟朋友要,只能拿自己的闲钱。   
   如果创业只是为了去挣钱满足自己享受物质的愿望,恐怕难以成功。尼采所提到的超人意志大致思想是这样的: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是面对人类的痛苦和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尼采所说的超人不是那种卑微琐碎软弱无力的人,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不过,尼采并没有把超人看作是的 ,他所说的超人和与超人相对的“末人”, “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超人既能自我超越,又能超越别人。   
   成功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往往是对处境的不满而产生不甘,是对理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像那种把家里经济处境陷于不顾的行为,即使成功了,也称不上是“创业的艺术”,只能算是一种欲望的扩张而已。   
   读这样一本书,对于成功的帮助微乎其微,对认识自己,倒是很有帮助。


  • 《孵化Twitter》:从梦想到现实:
         硅谷是个孵化梦想的地方。这片聚集了全风险投资总额三分之一的土地好似19世纪的阿拉斯加,吸引着年轻人追逐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所不同的,前辈们的手中是掘金的铁铲,而IT男们的工具,则是脑中的ideas.这些想法更像是一颗颗“蛋”,在孵化之前你尽可以幻想,在孵化时你要学会忍耐,而即便你孵出了一只凤凰,你却更要小心,因为它随时可能“远走高飞”,拥抱“现实的天空”   
  关于推特的发展史,便是这样一个现实得有些残酷的故事。这家以蓝色小鸟为标志的网站在两年内更换了三位CEO,而最初的创始人们,如今却早已反目,分道扬镳。   
  这是一个关于硅谷梦想的故事。它不同于你熟悉的马克•扎克伯格、史蒂夫•乔布斯们的励志戏码。故事的主角是一只蓝色的小鸟,和几个养育它并渴望占有它的男人。
  
  推特与Facebook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难直观地体验“Facebook脸书”和“推特”的服务。我们也会好奇,这两个同样可以称为“微博”的社交网站,为何可以共存,同时取得不俗的业绩呢?
  其实二者的不同还是显而易见的。于2004年2月4日上线的脸书,是典型的SNS网站。通俗地说所谓SNS即社交网站,它们依托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通过网络为用户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交圈,将现实生活中透射到网络上去。它的核心是交流和分享,即“他人”。
  而推特却有所不同。它被称为微博客的典型应用,是为用户提供一个表达的平台,将用户的表达即“状态”依托无线技术,实现与好友的即时交流。它的核心是表达,是自我。
  尽管二者在业务上有所重叠,但本质上它们的经营理念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的共存使得用户可以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生存方式”。而从某种角度看,推特强烈的自我气质,实质上是其主创人员心理特质的投射。
  
  另类的硅谷梦想故事   
  和硅谷有关的故事大多都只与个人有关。主人公从小乖戾不羁,凭着聪颖的天资考上名校却中途辍学,最终靠着自己天才的想法和偏执的工作方法缔造奇迹。而推特的故事却不是这样,它更像“中国合伙人”,几个各有所长短板也很明显的年轻人在一件两室一厅的破房子里,用代码编制“蓝色小鸟”的羽翼。他们没有把握自己的作品能飞多远,也从未想过高飞后会遭遇怎样的情节。   
  《孵化Twitter》的故事,首先是从埃文写起。埃文是个天才,是他发明了博客。将他的个作品转卖给谷歌公司后,埃文带着钱和名气开始在硅谷游荡,享受着做“成功人士”的滋味,直到收到一个唤醒他去追逐更高远的目标的邀请。  
  这个邀请来自于埃文的崇拜者诺阿。当时的诺阿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文艺青年,相信一个想法便可以改变世界。偶然的机会他联系到埃文,邀请他一同开启一个播客网站,即后来推特的前身odeo。他们很快又找到了同样古怪也才华横溢的杰克•多西和比兹•斯通。他们成为odeo的核心,也成为后来推特的共同创始人。
  Odeo是个失败的作品,当面对谷歌和苹果公司的围剿时它很快败下阵来。而诺阿的一个想法却成为推特的起点。作为博客业务的创始人,埃文对诺阿的“即时表达”很感兴趣,于是诺阿的想法成为odeo在困境中开发的一个新业务,很快取代“播客”成为主营。   
  推特启航了,没有人知道它最终会驶向怎样的终点。
  
  从“美国合伙人”到分道扬镳   
  每个创业故事,在一开始总是充满着艰辛与希望——这也是读者最喜欢看的部分。每个人的辛劳还是得到了回报——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埃文的名气,他们取到了足以维持发展的投资,成立了公司。只是在决定CEO人选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诺阿出局了,上位的则是杰克•多西。   
  从此开始,推特的CEO之位两年内三度易主。这只小鸟在震荡中,逆风飞翔。   
  刘瑜说,有的人大概天生不是合作演员,因为他的自我太强,不会为角色做屈伸。而在职场中,每个职位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角色。一个好的职业人同时也要做一个好演员,去演绎自己应该完成的戏码。   
  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一开始便被踢出局的诺阿,还是随后两任CEO杰克和埃文,都不是好演员。诺阿除了梦想,对其他都太懦弱;杰克过分执着于网站本身,以至于让公司在用户数暴增的同时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收入;而埃文,却在将推特打造成一个国际性品牌的同时,忘记了公司内部的人事运营,直接导致了自己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被罢免。   
  或许正如知名的“硅谷教练”坎贝尔对埃文所言,你的公司要想摆脱乱七八糟,“先开掉你那些狐朋狗友”。
  想要演好CEO,无论何时都要记得,不要让友情和利益扯上关系。
  
  蓝色小鸟的黄金时代   
  尼克•比尔顿的传记,重点在描绘了推特内部的纷乱。但在内部人事更迭频繁的同时,推特这只蓝色小鸟,却早已一飞冲天。2012年2月,Twitter称有能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网络内容过滤,引发众多关注,令同类网站只能望其项背;10月,Twitter收购美移动应用开发工具厂商Cabana,拥有了自己的移动终端。2013年11月7日,Twitter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价一路暴涨,大有与马克•扎克伯格一较高下之势。   
  推特可以在震荡中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它击中了大多数现代人心底的防线。慵懒却不得不忙碌的他们,需要一种方式可以蜷缩在自家的沙发里享受孤独,只是这种孤独,又需要有其他人来陪伴。诺阿的想法,实际上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个经营者可以获得的最可靠的市场报告,是自己内心的需求。而在经营的过程中,却又要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因而“孵化推特”的“狂野之旅”,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推特的现任CEO是迪克。在来到这个职位之前,他曾是个喜剧演员。从现在看来,他演得还不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6 11:01:35
涨姿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6 11:31:11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6 13:25:21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16 14:05:35
回帖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